让土地政策成为农村发展的“活络丹”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战略
2018-03-07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乡愁的那头是家,乡愁的那头是田,乡愁的那头更是绵绵的挂牵和惦念。”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王济光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切关注。
从党的十九大发出号角,再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部署实施,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实打实落实之年。这自然成为代表委员们心心念念的热点话题。蓝图如何变为实景?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土地问题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土地制度是重要支撑,既要始终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放在首位,给农民一颗“定心丸”,又要做足做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土地政策成为农村发展的“活络丹”,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供给引擎
产业兴,乡村兴。
“单打一的青纱帐、自给自足的‘热炕头’,绝不是美丽乡村的永恒名片。”王济光呼吁,既要绘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施工图”,又要深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田”,织密现代农业多元化投入“保障网”,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才能做好“接二连三”。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施质量兴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产业文章,夯实农业生产能力是基础工程。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将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
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停留在“喊口号、戴帽子”的层面,实际工作中找不到抓手、形不成突破。对此,他们建议以“土地整治+”为供给引擎,推进我国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产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必须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施,整治后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项目要科学合理、精准落地,避免项目建得多、产能提得少。二是精准实施“土地整治+健康土地”,筑牢食品安全根基。适时启动土地健康体检工程,依据体检结果精准实施土地修复工程,确保健康土地供给,对不健康土地精准施策。三是实施“土地整治+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共同参与土地整治,培育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吸引各类主体参与项目区土地流转。四是实施“土地整治+空间格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避免产业“同质化”、规模过大等现象。五是分区实施“土地整治+生态农艺”,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这个目标让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天门市市长庄光明特别兴奋。天门市创新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配套产业”模式,但近两年遭遇历史罕见汛期大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他建议,围绕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目标,推广招投标、以奖代补、农民自建、社会投资等多种整合资金、连片建设模式,全方位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既给农民权益“定心丸”,又给农村发展“活络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推进土地要素流转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产业兴旺的必经之路。
民革中央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土地流转仍存在总体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方式创新不够、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急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学有序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充分发挥其“活络丹”功能,激发、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他们在提案中建议,尽快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属性和法律地位;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夯实承包地“三权分置”的产权基础;完善农地金融二级市场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同时,要加强工商资本监管,防范规模经营风险,严格流转用途管制,构建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的风险防范机制。
“发展农业仍然要回归到土地上,让土地的价值在流转和流动中增值产生价值。离开土地这个农业基本生产要素遑论产业兴旺。”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消除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城市的工商资本和投资者、企业家等各类返乡人群的参与。
“农业提质增效,实际上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客观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公司董事长胡建文认为,要解决农业供给侧的问题,就要解决工商资本办农业的问题,要改变观念,不能“畏惧”资本下乡。
乡村振兴的发展应是各方与农民共享收益。“不能在资本的侵入下异化成围猎乡村,富了老板,忘了老乡。”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主委吴志明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城市资源注入农村是必要之举,但也要防止出现新一轮剪刀差,损害农民利益。他呼吁尽快出台土地流转、承包地“三权分置”等制度细则,规范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要运用大数据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建立网上耕地、林地等资源流转资讯平台,优化市场竞争机制,激活农村市场,缩小城乡剪刀差。
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围绕强化“人、地、钱”等要素供给,抓住关键环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另一颗被视为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活络丹”,就是宅基地流转。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这的确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介绍了当地通过宅基地流转发展特色田园乡村的谋划。
“我一直在思考,要想真正将城里人吸引来,让他们留下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成为村里的半个主人。”欧阳华建议,适当放活农村合法闲置土地使用权,农民把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租赁给城里人,在统一规划下,改建或新建新居,让城里人休闲度假或养老。宅基地使用权通过出租、抵押等,使农民的资产变现,用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家庭作坊、区域特色农业等,更加广泛地让农户享受到农村改革红利。这样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带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成为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建议,尽快落实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核心,探索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依法利用办法,支持城市资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下有序下乡,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过去推进城乡协同发展,主要依靠财政增加投入。在继续‘多予’的同时,应更多通过改革用‘放活’的办法来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表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对农民财产权利的过多限制,推动城乡要素的流动,建立城市和乡村两个主体经济互动机制。
“多予”正在变为现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支持乡村振兴。从近年各地实践看,土地要素是贫困地区最为重要的“沉睡”资源、资产和资本,土地政策对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确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代表委员们认为,新时代,国家有实力也有义务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民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绝不能建立在乡村凋敝和衰败的基础上,而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在良性互动中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创造出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量,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李成贵说。
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代表委员们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